文章来源:人民邮电报
小程序,中国互联网
2017/02/07 13:37
313
微信小程序功能模块位于“发现”频道最下方的位置。
微信小程序(简称小程序)于2017年1月9日正式发布。在某些刚需低频的应用以及一些随机的应用上,小程序会产生不错的效应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,小程序倒不会颠覆什么。而且,它还至少面临三重风险。
先说小程序并不能颠覆产业链的原因。小程序诞生的背景,与微信的危机感密切相关。
首先,整个移动互联网业进入一轮“瓶颈”期。过去借助人口红利、移动终端出货量,微信捕获了海量的用户,装机量惊人。在中国,微信已经是一个超级App,月活跃用户超过8亿。而且,活跃用户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大陆,已捕获60%以上的大陆人口。然而,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上,不可能再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了。
其次,微信的危机还在于当前的流量构成,因为流量主要由订阅号、公众号生成,偏离了初衷。同时,微信又不敢过分植入朋友圈广告,这让其非常有动力去寻求企业端服务的突破。因此,小程序事实上就是微信应对成长危机的一次举措。它不仅是技术、标准、接口上的开放行动,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平台开放行动、招商行动,吸引线下企业、机构都加入到微信庞大的生态中来。
最后,小程序只有做到“小”而“轻”,才能在广度上实现最大限度的拓展与覆盖,能够容纳线下更多业态,获得更好的招商效果。理论上,几乎所有线下服务都可以通过小程序去触达。如果它讲求过度垂直,拉长价值链,微信就会被拖垮,那不是它的优势所在。
那么,小程序能奏效吗?在刚需低频、随机应用、媒体形态的移动互联网领域,应该会有不错的斩获。但是,它并不能颠覆过往种种。包括独立的App们、应用商店模式。主要原因有二:其一,微信本身就是一个超级App,它需要移动终端的承载,也需要应用商店或其他集成应用的渠道;其二,小程序的产品逻辑,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效率。对比张小龙最新演讲与最初提出小程序时的说法,使用体验上客观存在一些差异。这个不用“下载、安装、卸载”的小程序,张小龙当初只是说通过“直接搜索”就能获取服务,触达用户,并没强调现在通行的二维码扫描,只让使用体验比当初设想的麻烦了一些,不是那么有效率。小程序在垂直性比较明显的行业应用以及具备生态协同的领域,比如吃喝玩乐的综合服务领域,不可能取代老牌的App。与此同时,小程序更不可能动摇阿里的电商形态。微信入口的价值,仍主要是社交,社交向交易的转化不可能太高,它需要中间的种种仪式。但仪式太多的话,微信就会走向老路,出现一个死循环。
小程序“押宝”二维码,存在至少三重风险。
第一,服务品质的风险。小程序的发布,是一次大规模的开放行动,会激活线下生态与微信存量用户,打开新的成长之门,“撮合”更多的人与服务。但这里面,存在太多的风险部分。微信开放接口,这个环节肯定有严格的审核,但接入的商户,它们提供的商品或服务,就不同于微信平台“钱包”那种可控的商品或服务了。线下生态有许多无法监督、监控的环节。二维码跳转后的媒体传播与品牌广告、服务优劣、商品真伪,都很难得到保证。
第二,二维码的安全风险。二维码技术诞生几十年了,有许多行业标准支撑,也有技术层面的许多安全性,在线上应该有比较出色的控制。但什么事情一要落实到线下,就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问题。过去几年,二维码钓鱼案很多。当初监管部门叫停二维码支付并非完全是银行业垄断所致,因为它确实存在许多风险。许多“扫一扫”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用户账户、移动资费出现异常行为。前几天,有个朋友在朋友圈晒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,上面竟要他扫描二维码交罚款。幸亏他留了个心眼,最终发现那是假罚单。如果扫码,就会损失一笔。
第三,短期内我们确实看不到什么技术入口能够取代二维码的地位,但二维码的产品逻辑并不完美,在海外也远不像中国这么普及,它隐含着被打破的机会。而且,我们还要看到微信押宝二维码,是以微信的生态体系为支撑的。如果没有社交与微信支付两大要素,单纯的二维码不可能支撑起小程序的未来。目前来说,“社交二维码微信支付”,既有黏性,又有入口、支付及场景,还能互为犄角。但这也意味着,微信不太可能真正意义上走向开放平台。只要微信还在自己的一亩地里深度耕耘,肥水不流外人田,小程序撮合的服务,就不可能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体验。
不过,微信推出的小程序,无论成效如何,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一次关键的开放行动,传递了一家领先平台的创新精神。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,相信其会有应对的策略。事实上,中国互联网就是在一轮又一轮危机中,不断探索,成为全球该行业里的壮观一幕。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“微信小程序”,为你提供第一手热门小程序,了解最新最全的小程序资讯和服务。